泱泱黃海濱,滔滔總渠畔。我的母校濱海中學是一所佳木蓊郁、鮮花盛開的園林式學府,坐落在廣袤而豐饒的濱海大地上。從1938年9月初建起,截至今天已走過八十年滄桑。我見證了幾代濱中人艱苦奮斗、不斷進取的辦學精神,見證了他們嘔心瀝血、教書育人取得的輝煌成就。
在抗戰(zhàn)烽火中誕生
1937年抗戰(zhàn)爆發(fā),黨領導一批進步知識分子沒有忘記辦教育。1938年9月,由鄉(xiāng)賢姜觀吾先生牽頭,江云青、吳瑞章、徐秀卓、劉竹銘、馬耕吾等參與,籌資創(chuàng)辦縣境第一所初級中學阜寧縣立東坎分校,校址設在東坎老西街都天廟,招收3個班、150名新生。分校請阜寧中學校長左煒兼任校長,姜觀吾主持校務。
不久,日寇侵占東坎,分校被迫轉移到大神籪(今屬陳濤)。為適應戰(zhàn)爭環(huán)境,師生們過著“背包當坐凳、膝蓋當課桌,敵來就轉移、敵退再開課”的生活,校無定址、生無定數(shù),化整為零與鬼子周旋。分校先后遷移坎北徐三層、蔡橋東墩等地。1940年,因戰(zhàn)爭形勢惡化,堅持辦學兩年的東坎分校被迫停辦。
東坎分校的辦學史跡,正是我縣中學教育的發(fā)端。1942年秋,鹽阜區(qū)抗日民主政府決定在今響水縣開辦濱??h初級中學,由縣長王伯謙兼任校長。后因日寇掃蕩,學校與日寇周旋半年,又奉命停辦。1944年春恢復上課,校址遷至梅奶庵。1945年,日寇投降,學校遷至響水鎮(zhèn)。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濱海初中、阜東初中合并為蘇北濱海初級中學,新中國誕生前夕,定址在東坎鎮(zhèn)原仁和村小學境內(今屬東坎街道新農小學),即老東坎人口碑中的“北濱中”。濱海初中師生構成中,有80多人是“二聯(lián)中”過來的?!岸?lián)中”全稱為鹽阜區(qū)聯(lián)立第二中學,由縣文教科長熊梯云兼任校長。該校為解放戰(zhàn)爭培養(yǎng)了大批南下干部,聲譽日隆。
在建國初期中創(chuàng)業(yè)
1949年11月,北濱中原有的小學校舍已滿足不了發(fā)展需要,縣委縣政府著手規(guī)劃興建新校區(qū)。1952年春,北濱中全盤搬遷至今中市中路(又稱南濱中)。當時此處是東坎南郊鹽堿地,該校規(guī)劃占地1500畝,東西南北各一華里,這項規(guī)劃顯示時任縣委縣政府領導重視教育的遠大眼光,可謂大手筆。
新遷的南濱中只有幾幢平房,勉強滿足8個班級、500多名師生員工教學生活。沒有校園、沒有操場、沒有配套的教學設施。建國初期,經(jīng)濟困難,物質匱乏,在保證吃飯的前提下,學校領導號召師生自力更生創(chuàng)建校園。
新校園建設有兩大工程,一是開挖圩河,二是平整操場。校園四周圩河總長四華里,寬五米、深兩米。師生們利用勞動課、節(jié)假日,持續(xù)挖了近半年。當時學生自備鐵鍬、泥兜、小推車,挖土方、堆圩堤。時立寒冬,師生們褲腿一卷,站在冰水中挖泥鏟坎,歌聲笑語,場面感人!圩河竣工后,植樹綠化,圩堤上遍植柳樹、刺槐等。過了夏天便綠樹成蔭,鳥語啾啾。春學期,林蔭里隨處可見晨讀的學子。師生們通過一學期艱辛勞動,一片擁有400米跑道的大操場開辟出來了,建起簡易的足球場、2個排球場、8個籃球場。1955年,全縣首屆農民運動會在濱中新操場舉行,著名女子鉛球亞洲冠軍崇秀云正是從這里走向世界。當年,濱中增設高中部,成為完全縣中,改名為濱??h中學。當年招收106名新生,實行雙軌制。鹽城行署文教局為高中部調配語數(shù)外理化等學科教師,尤其是俄語老師陳健以及后來的鐘正培老師教學水平堪稱鹽阜一流。當時理化實驗儀器設備奇缺,老師們便土法上馬,自制教具。
濱中首屆畢業(yè)生一炮打響,升學率可觀。當時北大、清華志愿由鹽城行署文教局控制,濱中考生只能填報省內高校。老師求穩(wěn),多指導學生填報師范類高校。因此,58屆畢業(yè)生考入原江蘇師范學院、原南京師范學院較多,而這些同學若準填報北大、清華也是很有競爭力的。1959年,省教育廳將濱中列為27所省屬重點中學之一。
隨著教育投入的增加,濱中師資力量、教學設備大為改觀,教育質量逐步提高,升學率逐漸攀升。濱中第二屆(59屆)、第三屆(60屆)升學率均達90%以上,不少同學升入北大、清華、南大、北外、復旦等名校,在鹽城地區(qū)名列前茅。值得一提的65屆(第8屆)高中畢業(yè)生竟趕超鹽中,考上北大、清華多達8人,成為濱中校史上的巔峰。65屆學生中出了不少科學界精英,如陳金元、朱勝江等曾在國際科學領域獲獎。
在改革開放中騰飛
“文革”浩劫后,百廢待興。醫(yī)治創(chuàng)傷,重建濱中,這是濱中人艱巨的任務和光榮使命。濱中人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東風,提出“第二次創(chuàng)業(yè)”的口號,開始了史無前例的重建工程。
改革開放初期,財政經(jīng)費困難,但財政撥款向教育傾斜,加快了校園危舊教舍拆建改造步伐。1986年,興建濱中校史上第一座教學樓崇德樓。繼后,登峰樓、啟秀樓、弘文樓、樹蕙樓等拔地而起。1992年,愛國僑胞左滌江先生助資興建左滌江實驗樓;1997年臺胞唐建華先生助資興建建華大樓。
在創(chuàng)建國家級示范性高中驗收過程中,濱中相繼興建體育館、大禮堂、餐廳樓、多媒體語音樓和天文觀測臺等現(xiàn)代化設施。同時,致力綠化校園,美化育人環(huán)境,構建校園雕塑,布置博雅園林,設立勸學園區(qū),開挖凈心湖,興建謝師堂。1999年4月順利通過國家級示范性高中評估驗收。同年9月,更名為江蘇省濱海中學。2002年4月,成為江蘇大學附屬實驗中學。2003年11月,被評為江蘇省首批四星級高中。
2010年8月,按照省教育廳和縣委縣政府關于縣城教育布局調整要求,江蘇省濱海中學搬遷至中市北路188號新校址。新校址占地300余畝,建筑面積8萬多平方米,擁有83個教學班、5000余名在校生、近400多名教職工。校園既具有民族風格,又具有現(xiàn)代氣息,是一所設計別致、功能齊備、設施一流的花園式學校。校園有12幢宮殿式樓宇,飛檐流閣,錯落有致分布在綠蔭森森、花卉郁郁的環(huán)境中,半畝塘碧水粼粼,啟真山怪石嶙峋,令人遐思神馳。體育活動區(qū)有400米塑膠跑道、塑膠田徑場、綠坪足球場、塑膠籃球場、排球場、網(wǎng)球場、乒乓球場,體育館有多功能健身房和運動教學場地。藝術中心設有排練場、演藝舞臺、練琴室、素描繪畫室。千兆主干校園網(wǎng)、教育教學信息資源庫,所有教室均配備多媒體教學平臺,安裝電視、空調等,現(xiàn)代化的設施,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打下了堅實基礎。
新中國的成立,使濱中在祖國母親的懷抱里茁壯成長,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迅速騰飛。如今的濱中正駛在快速發(fā)展的大道上,一往無前!